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额鳞完整;后颏鳞纵裂为2;额鼻鳞2枚;顶鳞一侧为4—5枚鳞相接;头背鳞片粗糙或具线纹。
形态 1雄头体长71 mm,不完整尾55mm(Fan, 1931), 4雌头体长56.2—68. 5mm,尾长52.8—67mm。
头背鳞具明显线纹,额鼻鳞分裂为2;前额鳞一对,倒卵形,长大于宽,彼此相接,或其间隔有1小鳞;额顶鳞略大于间顶鳞;额鳞完整,略大于额顶鳞和间顶鳞之和;颊鳞2枚,上睫鳞6枚;眶上鳞4枚,第2和第3枚最大;上唇鳞6枚,第四枚最大,第三、四、五枚位于眼下面。下唇鳞5枚;颏鳞小,后颏鳞中间裂为纵沟;环体中段鳞29—30行;背鳞和侧鳞菱形,起棱尖锐,常有锐利的突;在尾部构成强烈的脊;背鳞和腹鳞大于体侧的鳞片;体侧鳞片的棱行直向背上方和背下方;四肢侧扁,背面和腹面鳞片均具棱;指、趾细长,第Ⅳ趾趾下瓣13—14枚;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后肢抵达腕关节或不相遇;肛前鳞一对,较大。尾长于头体长,尾腹面正中一行鳞略扩大。
背面深褐色,具淡黄色大斑或横向排列的大块斑,体两侧有较小的浅黄色点斑,5—6个缀连成行;唇缘暗褐色,具浅灰色垂直纹和白色点斑。腹面带白色,纯色或具点斑,或短纵纹斑;咽喉部有大理石样斑纹;尾部具粗大的褐色斑。
幼体背面深褐色,背中部的两行黄色斑点交错排列,并互相联成纵向波浪形,体侧黄色点斑清蜥;四肢背面褐色,具黄色点斑或横斑。
查看标本 广西:瑶山2♀♀(CIB 601688 、601894) 1幼(CIB 601849),瑶山金秀1♀(CIB 639271),龙津1幼(CIB 600996)。
形态 1雄头体长71 mm,不完整尾55mm(Fan, 1931), 4雌头体长56.2—68. 5mm,尾长52.8—67mm。
头背鳞具明显线纹,额鼻鳞分裂为2;前额鳞一对,倒卵形,长大于宽,彼此相接,或其间隔有1小鳞;额顶鳞略大于间顶鳞;额鳞完整,略大于额顶鳞和间顶鳞之和;颊鳞2枚,上睫鳞6枚;眶上鳞4枚,第2和第3枚最大;上唇鳞6枚,第四枚最大,第三、四、五枚位于眼下面。下唇鳞5枚;颏鳞小,后颏鳞中间裂为纵沟;环体中段鳞29—30行;背鳞和侧鳞菱形,起棱尖锐,常有锐利的突;在尾部构成强烈的脊;背鳞和腹鳞大于体侧的鳞片;体侧鳞片的棱行直向背上方和背下方;四肢侧扁,背面和腹面鳞片均具棱;指、趾细长,第Ⅳ趾趾下瓣13—14枚;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后肢抵达腕关节或不相遇;肛前鳞一对,较大。尾长于头体长,尾腹面正中一行鳞略扩大。
背面深褐色,具淡黄色大斑或横向排列的大块斑,体两侧有较小的浅黄色点斑,5—6个缀连成行;唇缘暗褐色,具浅灰色垂直纹和白色点斑。腹面带白色,纯色或具点斑,或短纵纹斑;咽喉部有大理石样斑纹;尾部具粗大的褐色斑。
幼体背面深褐色,背中部的两行黄色斑点交错排列,并互相联成纵向波浪形,体侧黄色点斑清蜥;四肢背面褐色,具黄色点斑或横斑。
查看标本 广西:瑶山2♀♀(CIB 601688 、601894) 1幼(CIB 601849),瑶山金秀1♀(CIB 639271),龙津1幼(CIB 600996)。
大小
1雄头体长71 mm,不完整尾55mm(Fan, 1931), 4雌头体长56.2—68. 5mm,尾长52.8—67mm。
生物学
垂直分布范围海拔450—1350m,栖息于山溪流水旁的浅水幽中,碎石下、或杂草丛中。1960年5月4日下午在广西大瑶山杨六冲见棱蜘在人们放置的鸟槽中,槽内有雨后积水,多枯草落叶,有蝌蚪、“野蚕”。拔除杂草后,棱蜥在水中仅露出头部。
生境信息
栖息于山溪流水旁的浅水幽中,碎石下、或杂草丛中。1960年5月4日下午在广西大瑶山杨六冲见棱蜘在人们放置的鸟槽中,槽内有雨后积水,多枯草落叶,有蝌蚪、“野蚕”。拔除杂草后,棱蜥在水中仅露出头部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广东(广州、鼎湖山、罗浮山) 、香港、广西「瑶山、龙州(龙津)」